您的位置:首页 > 音乐 >

央音六部民族室内乐备受期待的新作品首演

继12月4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之后,12月10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与中国音乐创作中心联合举办的“和乐中西·融创未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民族室内乐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厅举行。六部民族室内乐的新作品首演颇受业内关注。

备受期待的新作品首演

“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对于作曲系原创作品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不仅为作曲系的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也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自由创作的平台。想要把作品创作做好,就需要把创作和音乐会结合起来。”音乐会开始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党总支书记陈泳钢走上舞台介绍道,“从今年起,‘和乐中西·融创未来’将每年在学院的支持下举办管弦乐音乐会和民族室内乐音乐会,为作曲系更多中青年老师提供更好的创作机会。感谢指挥系对作曲系的支持,也要感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为这场演出大家精心排练了一周。因为有大家的付出,才有这样一场精彩演出的呈现。”

当晚的演出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担任演奏,陈冰指挥。经过排练与集体商议,整场音乐会的演出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每部作品演出前,作曲家本人都会上台介绍作品。第一部作品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龚晓婷创作的《山居竹春》。“我一直很喜爱民族室内乐,我的第一部获奖作品也是民乐作品。但后来我的创作机会有限,这次有机会创作民族室内乐,我很珍惜。”龚晓婷表示,《山居竹春》的创作受到唐诗的启发,“在古代,竹春代指八月,就是现在的农历八月。我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色彩斑斓的,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通过音乐表达了很多色彩,以及我个人的想法和追求。”作品寄托了作曲家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断追求,也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所蕴含的文化气质。

第二部作品《生生不息》来自作曲系副教授胡银岳。“《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有两个。十几年前我参加同学聚会,当时只有一个女生没有到场,全班没有人知道她的下落。时隔多年,我们发现班级微信群里多了一个人,不知道是谁找到了她。原来,她现在生活在四川甘孜州亚青寺,是一名觉姆(藏语,意为出家的女众)。有时她会在群里发一些寺里的照片,有时她也会发一些歌,这些歌都是她有感而发,自己想到什么就唱出来的。从她的歌声中,我能感受到那种纯洁、质朴,感人至深。再结合几年前我去五台山游历时所见,我创作了《生生不息》。”在作品中,能具象地听到转经筒旋转的声音、各种来自大自然的声响,带给人无尽的想象,正如作品名称一样,生生不息。

上半场的第三部作品是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泳钢创作的《夜歌》。“按常理,作品是作曲家的‘孩子’,作曲家最喜欢的是自己的作品。但最近的排练,我竟然发现我更喜欢其他老师的作品。我想这就是创作、排演有趣的一面,不仅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让老师间互相了解彼此的创作。中国幅员辽阔,有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也带动整个作曲群体集体成长。”作品《夜歌》的音乐从安静的夜晚逐渐展开各种变化,逐渐恢弘、灿烂,最后回归宁静。

勇于探索的郭文景和“郭家班”

下半场的第一部作品是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文景以纪念勋伯格逝世70周年为主题,为梆笛、曲笛、高音笙、次中音笙、大阮和管钟而作的六重奏《寒山》。郭文景介绍:“我写这部作品有两个原因,一是纪念我大学时期的偶像勋伯格。今年是他逝世70周年,纪念不能只用嘴说,所以我以他的作品《一个华沙幸存者》的音列为民乐六重奏写了这部作品。读大学时,第一次在学校小礼堂里听到现场演奏勋伯格的作品,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下决心要学习十二音作曲技法。但当时学校里没有老师会,我找到罗忠镕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毫无保留地教我,我们也成为了忘年交。今年9月,罗先生去世。这部作品也是为了缅怀他。二是为了探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可能性。十二音是现代派技法中影响最广、最深的作曲技法,在调性瓦解之后,在‘无抓挠儿’的时候,它提供了一个建立秩序的方式,在无调性的场域里建立秩序。罗忠镕先生用这个技法写了带有中国色彩的作品,这是罗先生的创举,最有名的作品就是《涉江采芙蓉》《暗香》。用十二音的技法写中国风味的作品,是在设计序列的时候就埋藏了中国元素。我想在勋伯格的序列里,在没有埋藏中国元素的序列里,写出中国色彩的作品,这就是我这部作品所做的尝试。”

“接在郭老师后面我很紧张,尤其郭老师还是我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主课老师。”作曲系青年教师纪宇上台后,介绍了他的作品《小组曲》,“以往在大家的印象里,民乐协奏曲都是一件民族乐器在前面演奏,后面是管弦乐队协奏。我想,既然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机会,我希望自己能够写一个不一样的民族室内乐作品,我选择带上一件西洋乐器:单簧管。《小组曲》是一个无调性作品,我个人也很喜欢无标题的作品,这样大家可以自由地去想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即便我说出来我自己在创作时脑海里的想象或故事,传达给观众后,大家感悟到的画面和我的还是不同。但这些都没关系,只需要享受音乐就好。”担任单簧管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黄子超。在三个乐章中,全曲以绵延又富有张力的气息娓娓道来,单簧管与民族室内乐团的融合创造了全新、有趣的音响质地。同时作品引入民间吹打乐的模式以及呼吸吐纳的形态,将不同乐器的音色放置在不规则的节奏内,使音乐饱满又富有张力。

最后一部作品《倾杯乐》来自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欣若。陈欣若接过麦克风,风趣地说道:“谢谢纪宇老师帮我‘挡枪’,我也是郭文景老师的学生,郭老师是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和老师的作品同在下半场演出,我也感觉压力很大。刚刚郭老师介绍了他大学时期的偶像,而我和郭老师学习了6年,他也是我的偶像。他向他的偶像致敬、学习,他拿出了他的作品;而我向我的偶像学习的方式是另一种——因为我了解他的作品,知道如果我按照他的创作道路来走,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他。于是选择反其道而行,不走他走过的路。很多作曲家都在追求更多的可能性,追求更鲜明的表达自我。而我选择不表达自我,把自己交给音乐,让音乐带着我走。”在作品《倾杯乐》中,陈欣若将多国家、多民族的音乐风格兼容在一起,乐曲将京剧元素、文人音乐、印度音乐等元素并置在不同层次中,变换、交织,不断带给听众惊喜和趣味感,形成一种崭新的、兼容并蓄的音乐风格。

标签: 央音 六部 民族 室内乐

精彩放送